天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剪纸70余年作品比画还美,临沂这位老人用 [复制链接]

1#

在竹泉村剪纸艺术馆见到张芳春老人的时候,她正坐在窗户下面,身穿蓝色天鹅绒上衣,刻满皱纹的脸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初秋的阳光洒在她的脸上。

右手一把银色剪刀,左手一张红纸,随着灵巧的手上下翻飞,一幅栩栩如生的小猫剪纸便惊艳亮相,看得敢拉君惊叹不已。

你真敢拉人物专访系列

沂南民间剪纸艺人——张芳春老人

放眼艺术馆内,房间墙壁上、桌子上放满了各种各样剪纸,诸葛亮、并蒂莲、老虎、金鸡……风格各异,栩栩如生,这些都是张芳春老人亲手剪出来的。

一把剪子、一张纸,从青葱少女到婆娑老妪,剪纸,伴随了这位老人一生。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已成为代表沂蒙地区民间艺术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对于张芳春老人来说,剪纸更是辈辈相传的手艺。

张芳春老人出生于年,七八岁就跟着祖母绣花学剪,在她的印象里,小时候,窗花、煤油灯与祖母总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那一张大红纸在祖母手里几番旋转剪裁之后,变成了一个个漂亮的窗花年画记忆,深深扎根于张芳春的脑海中。

13岁时,她随改嫁母亲远迁东北,接触到了不同地域的剪纸文化,后来回到临沂老家。

在不断的琢磨和练习下,剪纸技艺越来越好,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办喜事都要找她剪窗花和大红囍字,增添一份喜庆,她也乐得帮忙。

敢拉君也想起小的时候,家里有亲戚婚嫁,总是要在衣被、器皿、箱柜上贴上一些寓意吉祥的剪纸作为装饰。

“蛇盘兔,必定富;猴骑牛,地流油;马驮元宝,子孙来早”,剪纸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

仅仅是为了喜欢,为了想做好一件事,就这么剪着剪着,转眼间70多年过去了。

“我没有把它当作事业,可拿起剪刀的那一日起就没想放下。”说话间,老人向我们展示了她的剪纸作品,《牛气冲天》《金鸡报晓》《诸葛孔明》……个个栩栩如生。

老人还现场剪了一只惟妙惟肖的小猫给我们展示,虽无勾画设计,但却早已心中有数,随意而得。

正如大家所知的那样,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最初的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热爱的自然景物,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亲手剪出新的花样,剪出各自独有的风格和情趣。

中年时期,在清贫的日子里,老人依旧坚守这份手艺,省吃俭用,往返于东北剪纸圣地海伦,师从满族剪纸艺术家傅作仁。

晚年赁居县城西山脚下,观摩汉墓石刻,创作了一批极具艺术和观赏价值的“汉墓画像石”遗风的剪纸作品。

这么些年来,张芳春老人都有随身带着纸和笔的习惯,看到新奇好看的图案,就把大体轮廓勾勒下来,回家再慢慢琢磨怎么剪裁出新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芳春老人的作品在国家美术馆展出过,获国家、省、市级奖项数十次。获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授予的“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猫图》《鱼趣》等作品,在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陈列或馆藏。

年,张芳春老人以78岁的高龄,历时近4个月完成了《百狗迎春图》,剪纸卷长10米,宽0.6米,以生肖狗为主题,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被多家媒体报道,并受邀到海外交流。

剪纸,看似简单的一剪一合,其实每一下都在考验着剪纸人的功底。

下剪刀之前,就要现在心中构思整个剪纸的图案轮廓,要在哪里下剪刀,剪刀怎么走。

得益于多年剪纸经验,对于一些不是像诸葛孔明这类复杂的剪纸,老人完全不需要先画轮廓,早已胸有成竹。

剪纸的力度更是一门艺术,剪重了,纸就裂开了,剪轻了,不成样子,剪刀一张一合之间,是70余载的琢磨与坚持。

沂南竹泉村设立民俗展馆时,邀请张芳春老人前去做剪纸,向游客展览、普及沂蒙剪纸艺术。

虽然那时候她已经年迈,更不需要以此为生,在家安享天伦之乐就好,但她还是欣然应允。

自从在竹泉村展馆以来,老人每天7点半从家里坐班车赶来,忙的时候要到6点多才能休息回家。

“这时候天好,我还过来,冬天我就过来的少了,身体受不住啊”这句话,听得敢拉君一阵心酸,也敬佩老人的执着。

如今老人已近80岁高龄,眼睛有些白内障,颈椎肩周也因为常年低头抬手剪纸累得落下了病根,左手有些哆嗦,剪一会就要休息,之前半天就能剪出来的作品,现在得一天多才能剪出来。

“能多剪几年就多剪几年吧。”老人有些无奈。

让老人欣慰的是,红军小学、卧龙学校、临沂大学等为了传承沂蒙民间剪纸技艺,特聘她为校外辅导员,经常请她去学校讲课传授剪纸技艺,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我大半辈子为乡亲们用剪刀、彩纸剪下无数个囍字、聚宝盆,想不到老了老了还有机会教更多的孩子学剪纸。”说着,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绽出了笑容。

从年暑假起,老人也开始在家中义务教授学生,沂蒙剪纸艺术传承吐露新芽,让我们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几十年来,剪纸已经成了张芳春老人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这位平凡的沂蒙老人,就这样用一把剪刀,在一张张红纸上剪裁出了自己的多彩人生。

这位年近八十岁的老人也许并不懂“传承”的意义,但自己的这把小剪刀,剪出来的是中华民俗,是民间艺术,这是最令她自豪的,也是最令我们敬佩的。

在这样一个什么都讲求快速和效率的年代,还有这样一帮人,他们不忘初心,秉承匠心,用自己的巧手,创造者自己心中美好的世界。

互动话题:剪纸有没有给你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呢?你身边还有哪些传统手艺人,留言区聊聊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