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最近,贵圈男明星纷纷塌房,巧的是,吴亦凡、霍尊都出身于单亲家庭,此前的宣传通稿都没少渲染“母子情”;去年凭“时间管理”的高超技能让全网大跌眼镜的罗志祥也出自单亲家庭,和自己相依为命多年的老妈在他的娱乐事业中出镜率颇高。
母子俩不止一次当众亲亲
三位以实际行动向我们见识到了妈宝男的“不同凡响”——才不是唯开口闭口“我妈说”那么简单,彪得很~
但,锅不能甩给整个单亲妈妈群体。毕竟,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专供妈宝男,父母双全的家庭里也可能养出妈宝男。关键不在于家庭成员的数量,而在于家长人格独立的程度,尤其是母亲。
很多人将周杰伦作为正面例子——看,同样出身单亲家庭,同样被妈妈拉扯大,面对名利场的巨大诱惑,人家怎么就没有走歪路呢?
这当然与周杰伦本人的修为有关,但一定不能忽视那个站在他背后的强悍老妈——叶惠美。没有叶惠美,别说名利双收后洁身自好,一代音乐才子的宝座怕是都轮不到他阿伦。
天王的第一伯乐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
我却在学画画对着钢琴说话
——周杰伦《听妈妈的话》
这是周杰伦在《听妈妈的话》当中的开篇歌词,寥寥几笔勾勒出了自己的“悲惨童年”。
倒也不是他有多自律,他和所有小朋友一样好动、坐不住,主要是老妈管得严,据他自己说,小时候老妈总是拿着藤条督促自己练琴,“武力威逼”让他不得不乖乖听话。
可以看出,叶惠美是强势的,但她的强势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在给儿子定规矩,帮助他更好地开发自己的天赋。
母亲是周杰伦音乐路上的第一个伯乐。
周杰伦4岁读幼稚园时,叶惠美把他送到淡江山叶幼儿音乐班学钢琴。平时活泼好动的杰伦小朋友站到钢琴前,竟变得出奇地安静,听老师弹奏一遍自己就能复弹出来。
为了不让儿子的天分被埋没,叶惠美当机立断,主张拿出积蓄买一架好钢琴,还想要高价聘请钢琴老师为儿子做辅导。于是音乐才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出现了,那就是周杰伦的爸爸,他不同意妻子的主张。
执着的叶惠美女士才不会轻易屈服,直接来个先斩后奏,终究还是把钢琴搬回了家。
周杰伦4岁就开始学钢琴
杰伦小朋友小学三年级时,听到世界名曲《天鹅湖》再次收起了他的活泼好动,身为处女座的叶女士心细如发,再次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并以超强的行动力再唱一出“先斩后奏”,在没和丈夫商量的前提下又把大提琴搬回了家。
为了开发儿子的音乐天分,叶惠美的付出可不止拿着藤条扮严母。
“问题少年”的强力后盾
夫妻俩的矛盾愈演愈烈,争吵越来越多,等到杰伦初中二年级时终于离婚。父母的不和、家中的低气压对于他幼小的心灵是造成过一些阴影的,为他的性格打上了叛逆而沉默的底色。
好在经历婚姻失败的叶惠美并没有因此变成一个怨妇,看着步入青春期的儿子越来越叛逆沉默,她反倒做了很多父母都做不到的一件事:自我反省与自我修正。
她意识到,儿子今日的状态和家庭的不和睦脱不开干系,于是给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不唠叨、不指责、不胁迫,归根结底,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儿子,以避免往日的阴影继续蔓延。
而“问题少年”周杰伦还受困于另一道很现实的“难题”:他有音乐天赋,但文化课很糟糕,高中联考仅考了多分。甚至有老师直言不讳,说这孩子有智力障碍。
话虽难听,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连续两次报考台大音乐系,杰伦均以落榜收尾。
跟“别人家的儿子”比起来,当时的杰伦可谓现状堪忧、前途暗淡。
许多年后周杰伦还自嘲道:老师的儿子却没有考上大学,你知道这种压力是很大的。
叶惠美是一名美术老师。看儿子学业受阻、前途未卜,她或许也经历过许多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吧?但最终她还是用实际行动选择了不离不弃、支持到底。
听起来容易说起来难,看着孩子“不争气”“不成器”,许多家长都难以保持淡定,反倒会任由情绪主导,用外人都说不出的恶毒字眼数落孩子,仿佛那不是一个已经很自责、很难过的小孩,而只是一个帮自己挣面子、完成KPI的工具。
虽然当下有关于“熊孩子”的各种吐槽,但不得不承认,面对孩子,大人才是站在权力高位的绝对强者,拿孩子当出气筒永远比耐心教导简单。
叶女士还是奉行着她的“三不”原则,一边努力做到不给儿子施加额外的压力,一边又积极主动地给儿子寻找机会。
周杰伦在餐厅打工,本来是做的服务员,但由于掩不住的音乐天赋,最终晋升为了钢琴师,给餐厅招揽了不少生意。
为了能让儿子在更大的舞台发光发亮,叶惠美替儿子报名参加了台北星光电视台的娱乐节目《超猛新人王》。
然而,初出茅庐的周杰伦缺乏信心,再加上风格怪异独特,首战并未告捷。
此时又是叶惠美,她鼓起勇气找到了吴宗宪,把杰伦原创的《梦有翅膀》的曲谱拿给他看。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吴宗宪独具慧眼把周杰伦招入麾下,周杰伦吃住在公司,没日没夜熬红双眼,一周内写出50首歌,大受震撼的吴宗宪挑出其中10首为他发了第一张专辑《Jay》,随后,这匹黑马一炮而红。
路人只知吴宗宪是慧眼识珠的伯乐,殊不知,叶惠美才是周杰伦得以出头的第一大功臣。
职场之中,外人的扶持总是有条件的,从之后吴宗宪的表现也可看出来,又是“贱卖”又是“大嘴巴”,对于亲自挖出的这块宝他并没有多么爱惜,他只当他是棵摇钱树、一个江郎才尽时给自己带热度的谈资,至于当初的知遇之恩,或许也是“物美价廉”大于“独具慧眼”。
而作为母亲,叶惠美才是儿子低谷时的最强助力:你不善交际,我为你多方奔走;你做音乐废寝忘食,我勤勤恳恳为你打理好大后方。
她用精准的付出为儿子的软肋披上了一层层铠甲,也用“不势利”的爱帮儿子开拓出了闪耀的前程。
最真的爱是手放开
成名后的周杰伦从不掩饰对于母亲的爱与感激,不仅专门写了首《听妈妈的话》,专门给一张专辑命名为《叶惠美》,还曾公开示爱:“只要妈妈高兴,我愿意为她付出一切!”
看得出来,他对母亲的感情很真挚,而并非作秀。身处低谷时母亲确实给予过他很多的温暖和支撑,说句“叶惠美成就了周杰伦”也并不过分,因此他发自内心地感念这一份恩情。
但也有一个明显的弊端,“母子二人小团体”过于坚固,“第三者”会有点插不进来。
妈宝男所面临的婚恋困境也正源于此:找女朋友得老妈点头,婆媳闹矛盾无限迁就老妈,两性关系发展总是受阻,归根结底是由于老妈把儿子当老公宠,对于另一女性的介入有本能性的排斥与敌意。
面对这一题,叶惠美女士又给出了高分答案:她学张良,功成身退。
曾经,她是一个坚强而无私的单亲妈妈,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没有选择再婚,为了给儿子的前途铺路,她忙前忙后。
儿子成名之后,这样一个强势的妈妈却并未成为垂帘听政的“西太后”,像吴某凡的老妈一样全面掌舵儿子的事业和生活,而是选择逐步退出。
据说,叶女士曾想放手家里的财政大权,把几百亿资产交给儿媳昆凌打理,结果被昆凌妈妈拒绝,理由是女儿还太小、缺乏理财经验。
就算是虚晃一招,此番表态也是体面又大气。
去年,“宠妈狂魔”周杰伦在这叫平台发出了母亲的穿搭照,说老妈比他都会穿,是fashion最佳代言人。照片中的叶惠美的确很有范儿,一头短银发,派头十足,前卫不流俗。
毕竟当年周妈妈可是美术老师呢。年轻时,为儿子成长投入了太多心力,如今,她终于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当中。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生活课题,已经行至中年的儿子早已不是她的绝对重心。
年幼时,棍棒教育;低谷时,强势助力;功成名就后,体面退出。叶女士才是拎得清的潇洒小姐啊~
儿子是否妈宝男,关键得看妈
在总结“叶惠美究竟做对了什么”前,我们先来看看妈宝男的本质。
妈宝男,其实就是被妈妈潜意识认定的“小老公”,全情托付,深度捆绑,可任意雕琢,可随意拿捏,常常放在心尖儿的情话是;“终于有一个男人完全属于我了!”
呃…写到这里,自己都忍不住后背发凉。
强势、坚韧or大爱无疆的外表下包裹的其实是一个委屈巴巴的小女孩,在她们眼中,相较于让儿子活出自己,从儿子那里获得宽慰才更重要。(这里的儿子也可能是女儿。)
在《小欢喜》中扮演英子妈的陶虹就曾说,这个妈妈是把带女儿当恋爱谈的
溺爱也好,超强的控制欲也好,其实都是她们对于自我的变相补偿:
“我已经这么不容易了,不能再让儿子受苦受累受委屈,要给他最好的。”
“我这么厉害,我的建议能有错么?他当然要按我的规划走啊。”
出发点都是“我我我我我”,儿子的真实需求实则是被漠视的,属于个体的蓬勃生命力实则是被抑制的。而那部分被压抑的自我没有消失,它会在日后见缝插针地寻求补偿。
所以妈宝男的最大共性并不是懦弱无主见,而是会有“双面人”倾向——明面上,按照妈妈的意愿扮演那个有点假的好人;暗地里,无所不用其极地释放心中的小恶魔。这种心态自然也会顺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时而天真、时而无情,又怂又彪。
大家想想,在小女生面前吹牛的小吴、在群里口嗨的尊尊、写挽尊小作文称人到中年的自己为男森的阿祥,是不是都透着那么一股幼稚的孩子气?
正常啊,你对他过度庇护、你把他当作承载个人情感和期望的容器,他又如何长成一个真正成熟的大人?
《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就是一个典型妈宝男
每个妈宝男的背后都有一个不肯放手的老妈和一个要么习惯性不作为、要么干脆隐形的老爸。单亲家庭只是为这种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男人没指望,那我就靠儿子呗~”
所以叶惠美做对了什么呢?
首先,她把握住了一个“核心点”——没有将“我”和“他”过度黏连。
“督促他学钢琴,是我察觉到他有这方面的天赋,我应该帮助他通过勤奋让天赋显现,而不是我要逼他带我完成我自己未竟的音乐梦。”
“他已经事业有成、老婆孩子热炕头了,我也该发展发展兴趣爱好、充实一下自己的生活。”
严厉,但并不是强加于人;退出,是为了让大家都轻松。分得开“我”和“他”,所有关于爱的付出和努力才是为了成全他,而不是间接地满足自己。
其次,她做到了“三个基本点”,克制一点、精准一点、包容一点。
“克制”又分两层意思:
一是对于自我情绪的克制,叶惠美能够主动给自己设定“不唠叨、不指责、不胁迫”的“三不”原则,真的很了不起。
有句话说得没错,孩子太早懂事儿,往往是因为大人不懂事儿。因为做父母的过于情绪化,孩子就不会轻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偏负面的),会逐渐变得封闭,因为他会在潜意识里觉得愧疚——“父母的悲伤愤怒不会与我有关吧?我不表达是不是就天下太平了?”
二是对于儿子赞美与欣赏的克制,这种表现通常是溺爱的衍生品。“啊怎么看都是人间精品,恨不得给他吹出人间最绚烂的彩虹屁,为他抛弃一切做个任劳任怨的老妈子,我,荣幸之至。”
啧啧,捧杀要不得,这危害可大着呢!
一来,他会有一种“世界中心”的错觉,缺乏敬畏心,表面乖乖仔,背地里胆儿肥到意想不到;
二来,什么都替他做了,看似是爱,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他生命力的延伸。比如他本可以做一桌好饭的,你却坚持不让他踏进厨房一步,导致他自我设限、不敢尝试——啊,我真的是个做饭白痴;
三来,走出庇护、进入社会之后,容易感受到更大的落差感和挫败感。也就是说,面对挫折和低谷,他们更容易站不起来、走不出来。
所以,严厉也有严厉的好处,尤其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周杰伦名利双收成为“暴发户”之后没有走向迷失,小时候妈妈的“藤条教育”功不可没。
然后是关于“精准一点”,因为把握住了“一个核心点”、把儿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叶惠美的付出从不是自我感动式的漫天发射,而是针对儿子的特质和需求有方向、有步骤的精准打击。
试想,若是周杰伦落榜后,老妈大手一挥来个大包大揽,帮他整个铁饭碗,估计就没有日后制霸华语歌坛的小天王了。
第三个,包容一点,它的对立面是“势利”,比如考好了眉开眼笑,考不好冷嘲热讽。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抱持”,简而言之就是:向前一步有支持,退后一步有拥抱。
父母这边可以允许孩子表达任何的想法和决定,可以接受他实施行动后任何的结果,而不会因观点不够大众就对其强行制止,或因结果不够成功就对其百般嫌弃。
“抱持”方面做得好,会让孩子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家长满满的信任感——那是一种闭着眼睛倒下去总有一只大大的手掌拖着自己的安心。
曾经,周杰伦不是一个被看好的男孩,被老师说成智障、初涉歌坛收获嘘声一片,是妈妈叶惠美一直不离不弃,才给了他坚持走下去的勇气。
综上,区别是否妈宝男的终极标准不在于是否单亲家庭,而在于那个孩子感受到的母亲的怀抱是什么样的:是像一座牢笼,还是一棵大树;是总有逃离的冲动,还是总能放心地依靠;是常常让他窒息,还是令他觉得安全。
好的关系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自己意味着可以感受到更多的自由与力量。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妈宝男的妈妈们。
大家可以看周杰伦和妈妈的合照,要么是儿子主动粘着妈妈,要么就是像这样,“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各自独立,中间有一段间隔。叶惠美女士没有那种小女孩气息,未见她拍出过那种脑袋一歪、一脸陶醉地靠在他肩膀上的照片,倒是很有岿然不动、不怒自威的大将风范,对于儿子的扶持大于依恋,难怪周董会说,妈妈是他的人生导师。